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影响那么大
知之
知之 > 正文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影响那么大

2019年,取材于真实案件的电影《第15条》上映,引起了印度社会的广泛关注。整部剧情的根源在于三名少女属于低种姓贱民而爆发的惨案,尽管印度在1947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制度仍对印度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种姓观念根深蒂固

种姓的梵文是“varna”,代表“肤色”,后来引申为“所出生的族姓”。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自中亚入侵南亚次大陆,驱逐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由于雅利安人是白种人,他们将肤色较黑的达罗毗荼人称为“达萨”,为了便于区分,建立了种姓制度。

上图_ 印度四大种姓:持乐器的婆罗门、持武器的刹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罗

上图_ 印度四大种姓:持乐器的婆罗门、持武器的刹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罗

马克思曾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表明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维持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分化。

在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中描述,当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惹尼亚, 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 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婆罗门”是掌握宗教的祭司阶层,“罗惹尼亚”即“刹帝利”,以部落首领和武士为主的军事阶层,“吠舍”主要是从事农牧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意味着数量众多的奴隶。前三个种姓称为“再生族”, 首陀罗则是“一生族”。

另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旃陀罗”,这些人就是“贱民”。《第15条》开始之初,警官阿扬路过一个低种姓村庄,想下去喝杯水,属下担心他被贱民的影子污染,予以阻止。这一细节足以证明,种姓制度深植于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上图_ 19世纪初的天城文梨俱吠陀手抄本

上图_ 19世纪初的天城文梨俱吠陀手抄本

种姓政治司空见惯

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在于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这明显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从人口数量上看,婆罗门约占5%,刹帝利约占4%,吠陀约占2%,首陀罗占比最高,达45%,贱民约占18%。前三个种姓长期垄断国家政权。

19世纪,英国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采取削减婆罗门特权、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禁止种姓干涉婚姻等措施、对种姓制度进行分化瓦解。可是,这些措施无法动摇印度乡村以种姓为基础的种姓会议。它由本种姓的年长者组成,具有处理本种姓集团内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权力,并有权对各种犯罪做出裁决。高种姓会议不仅有权处理本种姓集团内部的相关案件,还可以插手低于本种姓的其他种姓集团内的案件。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公开承认尊重印度种姓制度的习惯,宣告殖民政治改革向种姓制度的屈服。

上图_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

上图_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

20世纪30年代,圣雄甘地提倡提高贱民地位,发动“哈里真”运动。他坚持认为应该把贱民改名为“哈里真”,意思是“上帝所爱的人”。1947年,印度独立后,颁布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

《第15条》说的就是《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禁止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的歧视,所有公民不因其种姓而在进入和使用商店、餐馆和公共水井等方面受到限制。”印度先后推出一系列法律,旨在减轻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

在现实中,法律上并未根除种姓制度,反而以宗教文化的形式予以保留,种姓的区分用不公开的形式保留下来。随着低种姓及贱民政治觉悟的提高,纷纷组建政党。很多政党通过拉拢特定种姓的选民或提名主导种姓候选人,用种姓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带有种姓的政治无疑加深了印度政坛的裂痕,阻碍了国家的民主进程。

上图_ 19世纪英国人所绘的拉吉普人

上图_ 19世纪英国人所绘的拉吉普人

种姓经济熟视无睹

《第15条》中,三名少女和工厂主的雇佣关系,显然象征着印度的种姓经济。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种姓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再生族”大多成为了农场主和高利贷者,首陀罗从事手工业者和佃农,贱民成了贫农和雇农的主力。

据统计,2002年,5%的高种姓集团控制着国家财富总值的32%,2012年,这一比例增长至47.6%。2019年,10%的高种姓集团控制着国家财富总值的60%。而在贱民中,雇农占35%,佃农占45%,还从事清洁、捕鱼、收尸、做苦力和耕田等工作。

上图_ 尼赫鲁 与 甘地

上图_ 尼赫鲁 与 甘地

出生婆罗门的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指出:“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 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 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 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同时他又认为:“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的条件下, 印度终归是印度; 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关系的那一天起, 印度就不复存在了。”在这种矛盾思想的左右下,印度经济进展缓慢。同样是人口大国的中国,2019年GDP14.36万亿美元,印度GDP2.85万亿美元,两者相差5倍。种姓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规模的扩张。

上图_ 印度种姓的划分

上图_ 印度种姓的划分

种姓教育顾此失彼

《第15条》中,高种姓的阿扬警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印度社会中90%的贱民是文盲。在印度人口中,82%信奉印度教,其教义规定婆罗门是知识的垄断者,低种姓没有平等求知的权力。英国统治时期,大力兴办西式教育,用来打破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印度独立后,提倡全民教育,反对婆罗门对知识的垄断。

尽管如此,教育始终笼罩在种姓制度的阴影之下。在大学里低种姓的学生仍占少数。不同的种姓有不同的大学,如婆罗门大学、林格亚特大学等,这些大学只收本种姓的子女上学,而且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的种姓把持着不同的系。例如巴特大学历史系、地理系和生物系由卡亚斯坦种姓控制,婆罗门种姓操纵政治系和哲学系,中等种姓把持商业系和英语系。

上图_ 肤色为印度种姓制度最显眼的种姓特点之一,偏黑肌一般为低种姓人群

上图_ 肤色为印度种姓制度最显眼的种姓特点之一,偏黑肌一般为低种姓人群

种姓制度对传统职业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印度教育的发展。2019年,印度的文盲率高达26%,成年人文盲多达2.87亿,是全世界文盲最多的国家。种姓的羁绊下,教育严重缺失,进一步迟滞了印度整体实力的壮大。

《第15条》尾声时,阿扬警官和一群人坐在地上,分享食物,丝毫没有种姓歧视。影片对种姓制度进行了自我剖析,严厉批判了这一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尼赫鲁说过:“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相信现代文明的光辉终将驱散种姓制度的阴霾,给印度带来光明。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谢振玲 《种姓制度对当代印度的影响》

【2】刘晓燕 《种姓制度和印度社会》

【3】李达南 《漫谈印度的种姓制度》

#好课上新,低至9块9#

课程一:《九型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九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快速认识自我。

识别下图二维码,让你更懂你自己!

课程二:《微表情心理学》

从生活微小中捕捉心理,分析、判断他人,交给你一个“阅读放大器”,你会发现,读懂人心、识破谎言不再是难事。

识别下图二维码,学会察言观色,让生活更美好!

课程三:《中国著名帝王乾隆传》

乾隆能文善武,凭借着年少的锐气和才能将大清推向繁荣,但他同样也是康乾盛世的终结者。但是,他同样也是康乾盛世的终结者,他的焚书囚儒、好大喜功、铺张奢靡,为后世所讥议。

识别下图二维码,了解乾隆的一生功过!

课程四:《中国著名帝王雍正传》

雍正四十五岁即位,当政十三年。

短短的十三年中,他励精图治,除旧布新,勇于改革,解决或试图解决历史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对澄清,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局的安定,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所以说这位满人皇帝是一个奋发有为、对历史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王之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他夺嫡到死,被后人称为清初三大谜案之一。

识别下图二维码,去了解这位众人误解颇多,还很容易被忽略的皇帝。

课程五:《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记》

唐玄宗李隆基,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唐人诗文多称他为明皇,唐明皇称号更为世人周知。

随着封建盛世的到来,唐玄宗这位曾经具有文韬武略、成就霸业的一代雄主开始了“明皇不明,日益骄惰”的生活。特别是晚年唐玄宗极宠杨玉环,朝政日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弃京奔蜀,疲于逃命的他无心调兵遣将平乱,丧失了对局势驾驭的能力,致使千百万人死于战争和饥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识别下图二维码,看唐明皇为何从“明”变“庸”!

课程六:《强者成功法则》

无坚不摧的狼性法则,成就个人,铸就团队的铁血定律。

识别下图二维码,学习狼的忍耐、狼的纪律、狼的聪明、狼的强悍和勇敢,天地万物皆可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课程七:《方与圆》

讲透方圆之道,方是做人的准绳,圆是处世的妙方,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碰壁。

识别下图二维码,教你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知之Known】,点击底部导航栏【全部课程】,在【我的】页面即可找到已购课程,方便后续收听~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影响那么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