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为何很“憋屈”,不敢随意做事处处受到制约
知之
知之 > 正文

宋朝皇帝为何很“憋屈”,不敢随意做事处处受到制约

对于宋朝,很多人的评价是“唐朝是中世纪的黄昏,宋朝是现代的黎明!”这话倒是不假。宋朝除了建立起类似于今天西方国家的全民福利制度,还逐步建立起了类似于现代国家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换句话说,宋朝通过制度真正的实现了“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从制度角度看,宋朝的皇帝也不敢像秦始皇那样随意做事。

完美的权力制约体系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政权,为了防止国家的再次动荡,宋太祖赵匡胤就通过制度来解决国家的稳定问题。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这位大宋的开国皇帝就吸取五代时期的弊政,对宋朝的中央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上图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赵匡胤

和唐朝不同的是,宋朝的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负责。宋朝设立了一个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这一官职为正宰相。然后,宋朝又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立了参知政事为副相。一个正宰相,一个副宰相,宋朝相权的权力就萎缩了。

随后,宋太祖又在中央设立与宰相平级,掌管军事的机构——枢密院,宰相和枢密院联合被称为“二府”。这是宋朝的最高军政机构。

在“二府”之外,宋朝又设立了掌管财政大权的三司。这就形成了宰相、枢密院和三司的“小三权分立”。为了对宰相、枢密院和三司进行监督,宋朝又在御史台之外单独设置了台谏机构。台谏机构增强了宋朝的监察职能,其专门负责弹劾不法官员。

因此,在前面我们提到的“小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宋朝整个中央政治体系又形成了皇帝-行政(包宰相+枢密院+三司)-监督(御史台+台谏)的“大三权分立”。这种政治体制设计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为完美。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当然,除了完美的监督体制,宋朝的司法也形成了强大的独立审判体制。

宋朝法律明确规定:基层法院独立审判,上级不能干涉。提刑司要对州县法院进行干预,州县法院完全不用理睬。御史对法院审判进行监督,不受上级官僚与皇帝的干预。

宋朝司法还有历朝历代都不具备的审理宣判分离制度,不管是御史台还是大理寺,其内部机构设计都能做到案件的审理与宣判互相分开,这就在形式上限制了司法官员的权力,杜绝司法腐败。

这些先进的司法审判制度让宋朝司法尽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独立性和公正性。尽管我们不能说宋朝320年历史,其权力制约和司法体制能做到100%的尽善尽美,但他们在制度设计上的确是完美无缺。

上图_ 北宋版图

御史台出击——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宋朝的最高监察机构叫做御史台,其类似于今天的国家监委。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法律规定:与宰相有血缘关系的官员或宰相的同乡,以及宰相举荐的官员都不能担任御史台一把手。这就尽最大限度的确保了御史台监督的独立性与公平性。

更为重要的是,宋朝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御史台对宰相进行弹劾,宰相必须辞职,由参知政事晋升为正宰相。

这里面有一件事能突出御史的威力: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向废掉新法,可是王安石的幕僚蔡确等人还担任着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要职。当时的御史刘挚对蔡确、章惇等人进行弹劾,声称他们有结党营私之嫌疑。最后,蔡确等人就被迫离开了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位,御史台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上图_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谏官出击——将皇权关进笼子里

从制度上看,宋朝除了宰相的权力受到制约,皇帝的皇权也受到了制约。说实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不能随意做事的国家。至少从制度和文化的角度上看,皇权是被制约了起来。

那么,宋朝的皇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宋太祖创立了制度。

为了优待读书人,宋太祖自开创大宋帝国的第一天起就在制度上规定宋朝历代皇帝“不准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正因为有了这道“祖宗法”,宋朝的历代皇帝才不敢滥用皇权,对提意见的大臣滥杀生命。这是宋朝皇权受到制约的最根本保证!

上图_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

第二点,封驳制度化。

根据宋朝的规定,像给事中、中书舍人、封驳司等机构都有抵制皇帝圣旨的权利。

比如,在南宋时期,宋理宗欲把一位叫做李伯玉的官员降职,而负责起草诏书的舍人院却迟迟没有动静。这引起了宋理宗对舍人院的猜疑。等到一位叫做牟子才的官员进入舍人院后,牟子才起草的贬官诏书竟然用表扬话语写出来,这就是给李伯玉官复原职做准备,此举显然违背了宋理宗的初衷。面对宋理宗更改诏书的压力,牟子才顶住压力对宋理宗喊“诏书必须按我的意思走,绝对不能更改,就是断我的手腕也不能更改。”看到牟子才如此的坚决,宋理宗只好收回自己让步。就这样,宋理宗的圣旨被牟子才以特殊的方式成功封驳。

上图_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

第三点,谏官体制化。

不管是御史台还是台谏,这些监督宰相的官员通过谏言对皇帝形成强有力的监督!这是宋朝谏官体制化的重要标志。

比如,做过监察御史的包拯就是一位很优秀的谏官。他曾经为了提意见将唾沫星子直接喷到了仁宗的脸上,仁宗对包拯的直言只能听下去而不敢公开反驳。

在宋光宗时期,谏官谢申甫经常抨击皇帝不务正业,宋光宗本人也不得不尊重谢申甫的意见。,由于有“不可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为谏官保驾护航,这些士大夫就能充分地发挥言论自由,不停地向皇帝提意见,这和西方国家公开骂总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上图_ 赵惇(1147年—1200年9月),即宋光宗

第四点,宋朝重视皇帝教育。

士大夫阶层对皇帝从小进行系统的儒家教育,逐渐培养皇帝从善如流、以仁治天下的爱民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等到皇帝登基后,宋朝士大夫还能通过经筵对皇帝进行儒家再教育,让皇帝始终不忘“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士大夫阶层对皇帝的教育就是对皇权的限制,这一点在宋仁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宋朝还通过史官对皇帝进行教育与监督。毕竟史官能随时皇帝的一言一行。

上图_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宋朝在各个制度上将官员的权力和皇帝的权力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与监督,这使得宋朝的政治体制在当时极具先进性。直至今天,我们都可以从宋朝“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设计来获得某些对我们今天有用的启迪。

文:军事帅哥

参考资料:

【1】吴钩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2019年3月第一版

【2】郭瑞祥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现代出版社

宋朝拥有着文化繁荣、武功衰弱的双重性格:面对外族侵扰,它无力自保,导致国运衰微,但同时,文化科技与商品经济并驾齐驱,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开放的资本意识使得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蕴含其中。

开放与弱势、腐败与文明、新兴与传统……矛盾的关键词构成了宋朝复杂的性格。

《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扫描下图二维码,我们一起听这一段文治昌盛与武功衰弱并存的宋代历史。

既站在“人”的角度,考察宋朝百姓生活的点滴细节,亦着眼大端,探索皇权之“术”如何运作、城建如何规划等,呈现出史书少见的人性视角,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