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
2020年04月22日 13:43:12
来源:凤凰网知之
作者:孟话历史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答:虽然中国古代一些建在特殊地貌上的坚城,比如著名的“合州钓鱼城”,也有“城墙外面是斜坡”的地貌特征,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答:虽然中国古代一些建在特殊地貌上的坚城,比如著名的“合州钓鱼城”,也有“城墙外面是斜坡”的地貌特征,但是放在大多数战略条件下,无论古今战争,“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这事儿,都是个严重不靠谱的事。
首先一个原因是,哪怕在古代科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放在大多数城池攻坚战里,就算把城墙修在斜坡上,作战意义实在有限。
理论上说,把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攻城部队攀爬难度增大,防御效果确实能提升,但城池攻坚战的胜败关键,并不是“城墙外有没有斜坡”。哪怕是冷兵器战争年代,中国古代的攻城器械,也是突飞猛进。比如战国时就常用的“云梯”,发展到魏晋年间时,已经变成了用六轮车驱动的大家伙,主梯上还有双轮,能沿着城墙滑动上去。唐代起这“大家伙”,更有轮轴连接折叠,四周还有牛皮护具,冲击力一代代强。
巨木制造的“飞楼”,那更是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怪兽”。往往都造到和城墙同高,上下分为若干层,接近城墙后可以平射弩箭压制守军,掩护部队攻击。唐宋时期,由于弩箭技术的进步,一种简单粗暴打法也十分流行:就摆开射程“千步”的床子弩,冲着城墙发射“大凿头箭”。等着这些“大凿头箭”在城墙上密密麻麻扎一堆,攻城士兵们再抓着“大凿头箭”向上攀爬。多少防卫森严的城池,都是这么“啃”下来的。
所以,面对这些科技有限但智慧爆表的“冷兵器时代攻城装备”,城墙外的斜坡修得再好,那也真是拦不住。
而放在中国古代的城池防御战上,但凡有头脑的军事主官,都不会想“修斜坡”,而是要在“深挖壕沟”“加固城墙”“正面防御”等环节上做文章。如公元451年的盱眙之战,面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的五十万大军。刘宋盱眙太守沈璞早早加固了城墙。打红了眼的北魏军队用冲车屡次撞城,却丁点撞不动。多次登城搏杀也被击退。最后只能狼狈北撤。两千盱眙军民,就凭着坚硬城池和铁血搏杀精神,打出一场古代防御战奇迹。
而公元1259年的宋蒙鄂州之战,更见证了“正面防御”的重要性:蒙古“东路军统帅”忽必烈率领的精锐,不但将鄂州团团围住,还一度凿破了鄂州西南城墙。当惊慌的宋军准备修补城墙时,统帅鄂州防务的南宋右丞相贾似道果断部署,命人沿着城墙内壁建造木栅栏,一夜之间迅速完工。这牢固的“二道防线”,也叫忽必烈,这位未来的元世祖怅然撤退,还扔下了一句服气名言:“吾安得似道而用之。”
面对这一类的恶仗,倘若守城方把心思花在“修斜坡”上,那才是脑筋用错了地方。战果?百分百是另一个结局。
而第二个原因就有意思了:就算“城墙外面修斜坡”能起到奇效,确保战事百分百胜利,以古代的科技条件,这事儿,也是真修不起。
既然是“城墙外面修斜坡”,那也就意味着,要把整个城池“垫高”。可一座普通的城池,就得几万至几十万人,外加街道楼阁各种建筑,倘若地基不牢,“垫高”的城池不用敌人来,自己就得陷进去。可地基要打牢,建筑材料就很重要。可现代人熟悉的水泥等建筑材料,古时根本就没影。
放在古代社会,赶上修桥铺路砌城头这类大工程,建筑材料都金贵无比。比如传统的建筑材料石灰,商周秦汉时多用来修造陵墓与宫殿。西汉起又出现了三合土(石灰、黄土、沙子混搭),是筑城的专用材料。南北朝起又出现了糯米灰浆,元明清年间时已广泛用于城墙水利等各种建筑里。古时想把城池“垫高”?那基本就是这几种材料。
可这些材料,样样都金贵无比。就以元明清三朝常见的糯米灰浆来说。唐宋的泉州古寺,就是用糯米灰浆做粘合剂,建成后曾扛住了七级地震。明代徐埔夫妇的墓葬也是以糯米灰浆来浇筑,发掘时“推土机都无可奈何”。清代以糯米灰浆修筑的浙江余杭鱼鳞大石塘,三百年里扛住了无数次飓风大浪,至今巍然不动。
用这好玩意“垫高”城池?《天工开物》记载:糯米灰浆要用河砂、糯米、藤桃汁、石灰、黄土“和匀”,有时还要用上蛋清和动物血。与之类似的“油灰”,是用桐油鱼油加石灰制作而成。且不说制作过程,每一样原材料,放古代都是价格不菲。这么昂贵的材料,用来把城池“垫高”甚至“修斜坡”,每加固一砖一瓦,那都是在烧钱。全国的城池都这么修?不用敌人打来,“垫高”几座城,就得活活穷死一个王朝。
第三个原因,也是实实在在:就算古代真有一位“军事发烧友”皇帝,不惜血本搞建设,把全国的城池都这么“垫高”了。那后果,也绝不是国防的安全,却是全国城市交通的瘫痪。
古代的城池修建,固然有军事功能,但更重要的考量,却是经济与交通作用。越是重要的城市,越坐落在古代的经济交通枢纽上,日常的经济生活,交通安全更马虎不得。真把城市“垫高”了?敌人攻城是困难了,日常车马进出那更困难了。比如那些坐落在运河沿线的城市,列如唐宋年间的大名府,明清年间的扬州临清济宁,日常的装货运货都成了麻烦事。国家的物资运送,乃至京城老少爷们的吃喝问题,必然拖后腿。
放在一些古代“一线城市”身上,城池“垫高”的后果,那更是灾难性。比如北宋的都城汴京,每天清晨在汴京城的南熏门外,就有数以万计的猪肉贩子赶着生猪等待检疫,这些猪肉当天都要供应给汴京城上万家店铺。倘若真把汴京城“垫高”了?检疫速度将大大放缓,汴京城的肉食,当天就得供应不上。
另外同样是这汴京城里,人口上百万,商业行会三百多个。每个行会名下,都是数家至数百家各色店铺。日常营业全赖水陆运输。如果城市突然“垫高”起来,交通必然一团乱麻。城市瘫痪?那是分分钟的事儿。
而到了“城市化”更发达的明清年间,城市的交通顺畅问题,也更关乎国计民生:明代江南文人的笔下,苏州松江一代的城镇,动辄是“洋货、皮货、绸缎……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所以“有千万人之奢华,就有千万人之生理”。哪位大人如果彪呼呼大兴土木,把城池垫高导致交通不畅?“如山如林”的商业景象顿时没有,“千万人生理”也跟着断送。
比起百万人口的北宋汴京城来,明代都城北京的人口,最高时已突破一百二十万人,但明朝刚迁都时的,还是“市廛尚疏”。但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北京外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内城。城市也不断扩容,正阳门大街和东西街成了北京最繁华的地方。倘若明朝迁都时,因为北京人少,就把京城“垫高”了?北京城会变成什么模样,不用细思就极恐。
甚至,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北京郊区的各式产业,也是大踏步发展。门头沟的煤矿红红火火,明代北京城冬天每日的用煤,主要就来自于此地。全国的货物云集北京,交易量早已甩开两宋。北京郊区的农产品,也大量投入到京城市场,甚至冬天的北京菜市,都能看到新鲜的蔬菜和瓜果(用“穴地温火”的办法种植)。倘若这样的北京城,突然“垫高”了,京城一百二十多万人,不止进出不方便,冬天恐怕生火用炭,烧饭做菜,都是大难。
城市交通的通畅程度,关乎着日常的生活甚至国家安危,即使在古代也马虎不得。也正因如此,在明清时代来华的外国人笔下,他们无比羡慕中国的,正是发达的水陆交通与火热的商业贸易。中国的城市道路甚至被《大中华帝国志》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公路”。古代中华文明的强大与繁荣,只看这些,相信就是多少深刻体会。
一个“城墙外修斜坡”的问题,虽说不靠谱,但却也是个不错的历史切口,能叫我们在回望中,看到多少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画面。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工程》、赵家三郎《微历史:宋朝人》、杨富巍《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灰浆》、许大龄《明代北京的经济生活》、商传《走进晚明》
从鸦片战争后,读书人意识到了晚晴封建意识上的守旧与西方科技文化的冲突,开始思考怎么样把晚清从社会守旧制度的泥潭当中拉出来,以及中国学术从自身进行突破,走向改革的道路。
为什么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集中研究日本的科学知识?理想的仁政和外部刺激的改革,对于当时的晚清社会,又是怎样一部沉浮录?
知之×历史研习社推出中国近代史精品课程,由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带来
《带你理解近代中国最具智慧的思想》
扫描下方二维码,从明末清初,至中日黄金关系十年,我们会为你一一解析那些历史中的小细节。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