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贞仪:清朝第一才女,一生活成了“穿越神剧”


来源:凤凰网知之

在一张欧洲的老明信片上,印着一个古代东方女子:她高髻玄衣,坐在草丛中,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举着望远镜,翘首仰望星空。这张明信片曾被一个天文领域的博主发到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好奇和热议。这人是谁?既然能

在一张欧洲的老明信片上,印着一个古代东方女子:

她高髻玄衣,坐在草丛中,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举着望远镜,翘首仰望星空。

这张明信片曾被一个天文领域的博主发到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好奇和热议。

这人是谁?既然能被印在明信片上,想必不是普通人,为何我们国内却很少有人知道她?

她叫王贞仪,是生活在清朝的民间数学家、天文学家、诗人。

她在国内名声不显,可墙内开花墙外香,她凭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入选了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评选的“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翻开尘封的历史文献,我们得以了解这个生活在200年前,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又真诚率性的奇女子。

她工诗词、精算筹、通天文、善骑射、懂医术,读她的生平记录就仿佛在看一本现代人写的穿越小说。

她的优秀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她的一生虽然只活了短暂的29年,却像一颗璀璨的流星,惊艳了历史的星空。

读书与旅行,看到更大的世界

乾隆三十四年(1769),王贞仪出生在江苏江宁(今南京)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康乾盛世,江浙一带风雅富足。

她的祖父是一个中下级官僚,喜欢研究星象和算数。父亲仕途坎坷,却医术精湛,还写过医学专著。

祖母和母亲都是受过文学熏陶的大家闺秀。他们的家庭藏书里,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有大量天文、数学、地理、医学方面的书籍。

王贞仪从小就涉猎广泛,文理不偏科。

在她11岁那年,祖父在吉林任职时病逝,父亲带着她千里奔丧。王贞仪继承了祖父留下的万卷藏书,他们在吉林一住就是4年。

粗粝豪迈的北国风光与秀丽旖旎的江南风物迥然不同。

读书之余,王贞仪对陌生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有位蒙古将军的夫人擅长骑射,王贞仪便拜她为师,学习马术和箭术。

天地辽阔,牧草苍苍,少女跨马横戟,往来如飞,搭弓射箭,发必中的,青春飞扬洒脱。

16岁时,父亲带着王贞仪辗转四处,游学行医。

他们登泰山观旭日东升,到临潼关看千山万岭,见过奔腾不息的黄河,又顺着长江三峡漂流而下,足迹遍布塞外关内,直到3年后才回到故乡南京。

丰富的阅历让王贞仪的见识早已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

那时候,一般妇人接受教育仅限于妇德女红,官宦之家的女子能诵读吟咏已算得上才女,

而王贞仪不仅工诗擅画,还涉猎了大量古代流传下来以及西方翻译过来的自然科学著作,涉及天文、数学、气象、地理、医学等领域,可以称得上是学贯中西。

她写了《地圆说》来证明地球是圆的;

她用自制的简陋装备给亲友邻居演示月食发生的原理:

屋梁上悬一盏灯做太阳,屋子里圆形的桌面做地球,拿一面镜子做月亮,通过不断地移动悬灯的高低、调整镜子和桌面的距离,模拟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变化,来解释月食的形成。

她写了一些科普性的数学著作,把艰深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读懂。

她说的都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在250年前,却那么“反常”。

仰望星空的独行者

聪明的人总是孤独的,甚至有些“不合群”。

王贞仪性格率直,看透,更说透,绝不沉默。

好友白夫人曾为别人的诗文集向她求序,圈内人之间互相吹捧是很常见的事情,她没有委婉拒绝,而是断然拒绝,

还把拒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作者急于求名,不论是人品还是书品,都不行。”

另一位好友方夫人信佛,有一年,饥荒成灾,方夫人打算刊印一部装潢精美的《心经》,也想请她作序,她依然拒绝得很彻底:

“与其浪费钱财做这种表面功夫,还不如直接把钱捐赠给灾民。”

时人迷信风水墓葬,王贞仪却说这些东西都是骗人的鬼话,死后葬在哪里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

有人说“风水”可是古代圣贤倡导的,王贞仪反驳:“这正是圣贤的缺点,学古人也要有批判的态度。”

在探索科学真理这条路上,她是个独行者。

那时候,女人做科学研究,为时代观念所不容,尤其是天文研究,那是皇家的学问,民间是不被允许的。

那她为什么还要坚持呢?不过是因为发自真心的热爱罢了。

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她仰望星空,却也脚踏实地。她说过,读书贵实用,浮词亦何补。

她看见蚂蚁群从洼地纷纷移往高阜,推测这一年会有涝灾,就告知农夫应该种高杆作物;

她观察到天空中的云常常呈现鱼鳞状,没有出现圆锥形的雨云,就推测将会有旱灾,便告知农夫应该种早熟作物。

她的邻居计划外出,都会询问她天气情况,她的回答是晴是雨大致没有差错。

学有所用的成就感,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幸福的婚姻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王贞仪直到25岁才结婚。大多数男子,不理解她,更不敢娶她。

她是那个年代的女权主义者。

她说:“男人和女人只是性别不同,不存在聪明与愚笨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只要接受同等的教育,同样能做到。”

她自信地宣称,自己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她认同的女子,是像花木兰、聂隐娘之类的女中丈夫。

有一年,宣城秀才詹枚到南京求学。在书摊上,看到了王贞仪的诗集,诗句质朴无华、却豪迈爽直,詹枚彷佛透过眼前的文字看到了一个聪慧又特别的女子。

后来,这个女子终于成了他的妻子。

婚后,他们回到了安徽宣城。日子清贫,却充实。

王贞仪在操持家务之余,继续着她的研究和著述,詹枚便帮她打下手,做些誊抄的工作。婚后不久,她的第一部学术著作集《德风亭初集》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问世。

王贞仪还摈弃男女大防,收了一个诚心求学的男徒弟。王贞仪襟怀坦荡,詹枚充分信任,任何流言蜚语在他们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婚姻生活只过了短短4年,王贞仪就积劳成疾。

临终前,她对丈夫说:“你家境贫寒,我先你而去,也并非坏事。我平生的手稿,请转交给我的好友蒯夫人,她能帮助我传之后世。”

只可惜,最终王贞仪的大部分著作都没能刊行,不过这并不影响后世对她的高度评价。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她是班昭之后的第一才女。

追求本心的坚守

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有个贯穿全剧的大神级人物——叶轻眉。

她来自高度发达的文明,对欠发达文明中生活的人进行了降维式打击。

她美丽、聪明、干练、正直、坚强、独立,不依附任何人,哪怕是权力顶端的皇帝,靠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这个人物像极了王贞仪,可她毕竟是虚构的,而王贞仪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王贞仪原本也可以像无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女子一样,遵循三从四德,到了合适的年龄,嫁人生子,从此过一段被设置好的人生。

可是她没有,在安稳度日与追随本心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她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少年时珍惜光阴,勤奋苦读,青年时忍受孤独,刻苦钻研,

她的一生,与世俗抗争,与光阴抗争,与病魔抗争,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她虽然只活了二十多年,却取得了很多人几十年都无法企及的成就。

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无所畏惧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时,整个世界都会为她让路。

从鸦片战争后,读书人意识到了晚晴封建意识上的守旧与西方科技文化的冲突,开始思考怎么样把晚清从社会守旧制度的泥潭当中拉出来,以及中国学术从自身进行突破,走向改革的道路。

为什么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集中研究日本的科学知识?理想的仁政和外部刺激的改革,对于当时的晚清社会,又是怎样一部沉浮录?

知之×历史研习社推出中国近代史精品课程,由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带来

带你理解近代中国最具智慧的思想

扫描下方二维码,从明末清初,至中日黄金关系十年,我们会为你一一解析那些历史中的小细节。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