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为何不用毒气弹加速战役进程?


来源:凤凰网知之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经过两年多的准备筹划,发动代号“霸王”的战略进攻行动,在法国北部诺曼底海岸实施两栖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令纳粹德国彻底陷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经过两年多的准备筹划,发动代号“霸王”的战略进攻行动,在法国北部诺曼底海岸实施两栖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令纳粹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在诺曼底战役期,英美盟军相比西线德军享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截至1944年8月底,已经有200万盟军官兵登陆法国,而德军在战役期间连同援兵在内总兵力也不超过100万人,而在海空力量方面盟军的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如此,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依然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双方均付出了惨重伤亡,据估计盟军的人员损失约22.6万人,损失飞机4100架,坦克约4000辆;德军的人员损失在28万到53万之间,损失飞机2100架,坦克约2400辆。

■1944年夏季法国诺曼底海岸上战舰云集。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握有兵力优势和海空火力优势。

后世在重新审视诺曼底战役的过程时,产生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手段可以帮助盟军缩短作战时间,迅速取得胜利?有的军迷朋友提出使用化学武器攻击德军,从而扩大优势,加速战役进程。的确,在核武器被发明前,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是当时人类能够使用的杀伤力最大的武器。考虑到生物武器产生效果较慢,化学武器因为起效快、使用形式多样、杀伤范围大,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欧洲战场上,早在一战就有大规模使用毒气作战的先例,经过两次大战之间的发展,化学战技术也相当成熟,而且盟国在化学战方面也的确做了充足的准备,那么为什么没有使用呢?其实原因挺简单,盟国有毒气弹,德国也有同样的大杀器,如果以化学武器相互攻击,不仅会使战斗更加残酷,伤亡大幅增加,甚至起到恰得其反的效果,下面就具体加以分析。

■一战西线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英军士兵发起进攻,一位士兵不知是因为中毒还是中弹,仰面倒下。

不可否认,在诺曼底战役中,乃至整个二战期间,始终存在爆发大规模化学战的潜在危险,因为交战双方都储备和装备了大量化学武器,而且具有使用这种武器的意愿和能力,其中尤以美国为甚!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在二战时期化学战准备最充分、最积极的国家并非德国、日本等轴心国,而是美国。早在1934年美国军方就确立了积极进攻的化学战政策,要求在战争爆发伊始就做好使用化学武器的一切准备。同时,美国是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禁止使用生化武器的国际公约,后文详述)的主要倡导国,但国会迟迟不批准加入该议定书,减少了军方在进行化学战时的国际法约束。

■自二战以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化学武器储备,图为科罗拉多州某军火库内存放的155毫米毒气炮弹。

■二战美军的化学战能力也体现在防毒措施上,连军犬都配有专门的防毒面具。

在积极的化学战政策主导下,美国在二战时期生产了各类毒剂135000吨,超过德意日等国生产毒剂的总和!美军的化学武器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齐全,当时大多数化学毒剂美军都有生产,比如芥子气、光气、氰化物毒剂等等,都有大量储备。此外,美军为了配合化学武器的使用,还研发了多种多样的化学弹药,从便携式毒气筒到各种口径的化学炮弹,从毒剂布撒器到各类化学航弹,让美军可以用各种方式向敌军投放毒剂。在战时,美国也在欧洲战场实际部署了化学武器,发生于1943年12月意大利巴里港的毒气泄漏事件就是因为运载芥子气弹药的美国货轮在空袭中被炸沉而引发的,虽然向前线运输毒气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德军使用化学武器时给予报复,但美军同样可能首先使用。那么欧洲战场上为什么交战双方都不敢发动化学战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表现1943年12月德军轰炸机空袭意大利巴里港的画作,这次空袭造成了二战时期最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

首先,国际法的约束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一战时期交战双方使用化学武器造成的惨况令世人触目惊心,据统计各国使用毒剂达12.4万吨,造成130万人中毒。战后,国际社会上形成了反对和禁止化学武器的思潮,最终促使38个国家在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至今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加入该议定书,当时英、美、法、意、日等国都是签字国,后来苏联和中国也加入了,除美国外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初同意该协定(美国直到1975年才正式批准加入),虽然各大国在加入议定书时多保留了使用化武进行报复的权力,但在某种程度上承诺了不首先使用化武,而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也将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因此《日内瓦议定书》对于各国发动化学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各国必须要考虑使用化学武器的国际影响,而英美盟军如果首先使用化武,无疑会在道义和舆论上陷于被动。

■1918年在西线战场上因为毒气攻击而受伤的英军士兵排队接受治疗。

其次,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加上各国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水平提高,已经很难达到决定性的作战效果,甚至会发生反噬。虽然化学武器具有超过常规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但其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受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依赖有利的天气条件,一旦使用很难控制。在二战时期,大部分化学战毒剂都以气体或液体形式存在,在投射到敌方阵地后其挥发和蔓延的过程就不再受到人力控制,风向改变或雨雪天气都会令毒气的作用范围和杀伤效果发生改变,在一战时就发生过因风向变化将毒气吹到己方阵地,造成误伤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都高度重视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改良防毒装备,各国军队都将防毒面具作为基本装具配发给每一名士兵,同时大力加强防毒训练,因此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对于化学武器的防御能力较一战时期大幅提升,从而降低了化学武器的战术效能。

■二战时期德军士兵装备的防毒面具,属于标准的单兵装备,人手一具,装在标志性的铁罐内。

■练习使用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无论化学战进攻能力,还是防化能力,德军并不逊色于对手。

最后,英美盟军如果在诺曼底战场上首先使用化学武器,那么很可能遭到德军化学武器的大规模报复,给前线作战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登陆失败。德国是现代化学武器和化学战的发源地,虽然《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和生产化学武器,但德军一直在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在纳粹上台后利用德国发达的化学工业迅速恢复和强化了化学战能力。德国的化武规模虽然不及美国,但同样具有强大的毒气制造能力和化学战能力,有资料显示到1945年3月,德国仍可以每月生产芥子气3400吨,塔崩1000吨。此外,德军在化学战技术上享有一定的优势。在二战时期,英美各国的化学毒剂多以糜烂性和窒息性的芥子气、光气为主,而德国早在战前就合成了毒性更强的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并加以实战化,在战时又成功制备了梭曼,在战争后期德军已经储备了12000吨塔崩。当时美英盟军对于神经性毒剂比较陌生,也缺乏相应的防护手段,因此如果双方同时使用化学武器互殴,在防护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掌握神经性毒剂的德军显然更胜一筹。可以想象,在盟军士兵如果知道德军使用了无法有效防护的毒剂时心理上会出现怎样的崩溃反应?其恐慌效果恐怕比毒气本身更大!那么“霸王”行动成功的希望也将随着大幅降低。

■1946年6月,几名戴着防毒面具的德国工人在销毁二战德军遗留的化学航弹。战后,在美军化学战部门的监督下,德国销毁了65000吨化学毒剂。

综上所述,在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因为拥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和海空优势,通过常规作战就足以击败德军,根本没有必要动用化学武器。同时,使用化学武器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作战效果,反而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恰得其反,使战役进程被大大拖延,并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更给予德军实施化武报复的口实,可能导致战役失败。所以,如果盟军在诺曼底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只要盟军指挥层不至于神经错乱,断然不会使用这种弊大于利的危险武器。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热爱和平,但是历史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能战才能言和”。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战役?为什么分析这些战役的成败,能够帮助发展现今的军事力量,抵御战争?

知之×蜻蜓FM推出世界十大战役课程,由国防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徐焰带来——

2个小时了解世界十大战役

扫描下方二维码,为你讲述20世纪十次重大战役,回顾这些改变世界格局战役,了解胜败得失。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