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驳壳枪”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来源:凤凰网知之

说驳壳枪是中国近代以来装备过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轻武器中装备数量最大、接受程度最高、最让群众家喻户晓的一种,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意见。可如果说驳壳枪在我军部队中一直服役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很多人就要

说驳壳枪是中国近代以来装备过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轻武器中装备数量最大、接受程度最高、最让群众家喻户晓的一种,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意见。可如果说驳壳枪在我军部队中一直服役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很多人就要犯嘀咕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实还真就是如此。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段历史。

驳壳枪的历史

说德国制造的驳壳枪是近代中国装备数量最大、接受程度最高、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轻武器,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一评价都是完全恰当的。

驳壳枪的起源

我们先说驳壳枪在西欧的起源,其实如果从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C-96型半自动手枪,我们就会发现该型武器作为19世纪晚期出现的、早期自动/半自动手枪中的一种,无论在总体设计上、技术水平上抑或生产工艺上与后来出现的美制Colt M1911A1与苏制托卡列夫TT-33都有很大的差距——全枪没有设计套筒,弹匣在扳机护圈前方,装填需要使用弹夹/桥夹,握把人机工程学设计不合理等等。

C-96半自动手枪握感没有M1911舒服

这一系列设计造成的后果,一是全枪结构不紧凑,尺寸超长,二是重心靠前握持容易疲劳,三是装填不方便,火力持续性差。同时,C-96型半自动手枪大量使用金属切削件,异型零件多,制造工艺复杂,并不便于战时大批量生产。

C96的异型零件很多

因此,说到底,毛瑟C-96在本质上来看,其实是一种试验性质比较严重的早期半自动战斗手枪,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同当时相当有名、但后来默默无闻的柯尔特M1900之流一样归于沉寂是它的必然结果。

驳壳枪的3个转机

但是(凡事就怕这个但是),有三件事情把C-96驳壳枪给救了,也成就了C-96“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威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件事大家都知道,我们提过很多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时期的德国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进攻战样式,是战争双方普遍使用步兵密集队形冲锋、机枪火力线/炮兵火力线依托预设阵地实施火力掩护。而在伴随支援火力不足(尤其是机枪无法时刻跟随步兵分队推进)的情况下,只装备了手动步枪的步兵分队在突破了防御方第一道堑壕体系后往往会立刻面临着来自敌方第二道堑壕体系的机枪火力压制,难以继续向纵深扩大战果。

传统的栓动步枪难以进行压制射击

因此,当时的步兵分队急需一种可以自动射击的、具备较强的火力压制能力和堑壕近战能力的自动火器。这种战术需求带来了两种新型轻武器的出现,一是冲锋枪,二是可以伴随步兵班组冲锋的轻机枪。因此,当时的C-96型驳壳枪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握把后部可以驳接硬质枪套(即枪壳)提高射击稳定性,换言之这支半自动手枪可以作为“不是冲锋枪的冲锋枪”使用。

这名德军医疗兵就装备了C-96型驳壳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尤其是德军开始搞“风暴突击队”这种步兵突击群战术后,C-96型驳壳枪在战场上倒是露了一小手。不过,由于二德子军队很快装备了更新的MP-18型冲锋枪,C-96型驳壳枪就被列为二线装备了;

“风暴突击队”的MP-18型冲锋枪

十月革命

第二件事大家也都知道,是紧随而来的十月革命与苏俄革命战争。有相当一批毛瑟C-96型驳壳枪被作为协约国支援给白军的武器装备流入了高尔察克、弗兰格尔和邓尼金的部队中,随后又被红军部队纷纷缴获了。

但是由于苏俄革命战争的战场样式同西欧不同,红军和白军将领对组建“暴风突击群”这种精锐的轻步兵突击分队也不太感兴趣,战后又搞武器制式化,给红军部队全部配备了国产的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和M1895式手枪,使用7.63毫米毛瑟手枪弹的C-96型半自动手枪在红军部队中很快也被彻底边缘化。

M1895 纳甘左轮手枪

中国需求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俄革命战争只给了毛瑟C-96驳壳枪“露了一小手”的机会,那随后而来的中国内战与土地革命战争才成了驳壳枪大放异彩的舞台。我们说辛亥革命之后到抗日战争之前近代中国的内战与土地革命战争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战争特点:

一是武器装备性能落后,装备给单兵的手动步枪来源五花八门,保养混乱不堪,作为师一级乃至军一级支援火力的重机枪、野战炮也是如此;

缴获的92式重机枪

二是火力密度极为低下,在单兵与队属/师团属武器装备性能落后的情况下,火力密度不可能高——分队及以下作战单位几乎见不到自动武器,团一级甚至师一级没有火炮,60迫击炮和民24重机枪这种武器能被装备给师一级作为支援火力使用;

民24重机枪

三是单兵/班组/分队一级战术技能极差,说停留在一战时期的使用刺刀的密集冲锋在某种意义上那都是北伐第4军这种一流铁军能干出来的事情,大多数军阀部队的战术意识比打群架高不到哪去,跟如今我们时常嘲笑的非洲黑蜀黍有的一比;

四是后勤能力与参谋能力聊胜于无,后勤基本靠抢,参谋基本靠师爷这种封建军队残余在中国内战的战场上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说军阀部队有意选择了毛瑟C-96型驳壳枪,而是毛瑟C-96型驳壳枪在完全无意中成为了各路军阀的心头好——外形四方四正的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审美,在作为手枪使用的情况下威力十分强大,而在驳接上木质枪套外壳以后顿时变身一支小冲锋枪,让火力孱弱的各路军阀部队顿时有了“扫射如泼水”的感觉——这么好的东西哪儿找去!其实当时的军阀部队何尝不想装备MP-18或者M1928A1型汤姆森冲锋枪,奈何一方面这两种武器价格远不如毛瑟C-96低廉(毕竟是一战剩余物资),另一方面时不时还会受到禁运的卡脖子(毛瑟C-96可以作为所谓的自卫武器进口),因此,大家到最后还是普遍遵循了真香定律,接着用C-96撑场面。

后来统计,毛瑟C-96型驳壳枪一共就生产了大概100万支,其中60%到70%都被出口了,除了极少一部分出口到了苏俄,剩下大约有50%到60%的驳壳枪都被卖到了中国。除了这批原装进口的驳壳枪,国内各路军阀开办的兵工厂,诸如汉阳、太原、沈阳、天津、长沙等兵工企业甚至各军、各师修械所都在仿造C-96驳壳枪,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根据概略统计大约有100万支以上的驳壳枪在中国大陆流通使用,成为近代中国装备数量最高、群众知晓度最高的明星轻武器。

精锐战术单位:“手枪队”

这些驳壳枪在正规军中,一般作为连、排一级指挥员或高级军官的警卫员的战斗手枪使用,还有部分军阀部队甚至以C-96手枪为基础组建了所谓的“手枪旅”、“手枪队”这种精锐战术单位,承担突击任务,可谓中国步兵突击战术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当然,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搞的武器“制式化”,旧中国各种乱七八糟的单兵轻武器被全部淘汰,经过两次换装后全部统一到了“3个弹种”和“4种武器”之下去了:“3个弹种”即国产的51式7.62毫米手枪弹,53式7.62毫米步机弹,56式7.62毫米步机弹;“4种武器”即54式手枪(自51式改进而来)、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苏CKC步枪)、56式冲锋枪(仿苏AK式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仿苏RPD轻机枪),从旧中国沿袭下来的海量毛瑟C-96也从一线主战装备变成了储备装备或移交给公安部门接着使用,在轻武器的舞台中心消失了。

但是等到70年代,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毛瑟C-96在我军部队中一度转世复活,这就是我军枪械发展史上的另类:80式战斗手枪。80式战斗手枪的设计初衷其实未经过详细论证,还是想给连、排一级指挥员配备所谓的全尺寸大威力战斗手枪,出于历史上的“驳壳枪情结”,80式手枪莫名其妙地选了一个毛瑟C-96的构型,让1980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穿越回革命战争年代的赶脚。

事实上,我们现在都清楚了,80式的设计与生产在新中国的枪械发展史上是一个基本失败的项目,生产数量也只有数百把,也没有真正经历过战火考验就被列入技术储备与储存了。至此,驳壳枪在中国历史上抹去了最后一点痕迹。

不管你是军事、科技爱好者,还是单纯想从历史中获取知识。《重阳战争秀》,满足军迷旺盛荷尔蒙,发现机械背后的科技较量。

听《重阳战争秀》,可以获得一座军事知识弹药库,get到最新战争武器的细致讲解,与一位30多年的超级军迷的谈天说地,感受战场风云际会的激扬澎湃!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