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加入轴心国?


来源:凤凰网知之

历史常常有种“倒放电影“的后见之明。今天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放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就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就像有两只股票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一支不断上涨,一支持续下跌,

历史常常有种“倒放电影“的后见之明。

今天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放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就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就像有两只股票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一支不断上涨,一支持续下跌,请问你该买哪一只?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买那只不断上涨的股票,因为此时买入,很可能会大赚一笔。

1940年下半年的国民政府,也面临着选择买哪只股票的问题:

一只是德意日轴心国“股”,该股于1940年9月27日上市。由于在此之前,德国迅速征服西欧,使得这只股还没上市,就已经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这其中最迫不及待的就是日本,它仅用了20天时间商讨就宣告签订德意日同盟条约。同盟条约签订后,这只股正式上市,此时德国风头正盛,整个欧洲无人匹敌。因此,从表面上看,这只股上行趋势十分明显。

另一只股是英美股,该股在1942年之前尚未上市。这只股的前身是英法股,但是由于1940年夏天法国战败,该国的资金被迫撤出,导致该股差点崩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正确选择买进哪一只股,对于中国的抗战前途至关重要。

▲日本加入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仪式现场图

一、德国的“邀请”

轴心国集团率先劝说中国政府购买他们的股。1940年11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告知中国驻德大使陈介,德国想要调停中日战争。里宾特洛甫宣称,欧洲战争最多拖到1941年春天就会有一个了断。

如果中国还不赶快与日本谈和,那么轴心国集团就会承认汪精卫的南京政府。而且,随着中国抗战局势的持续恶化,英美所承诺的援助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要中国愿意与日本谈和,甚至加入轴心国阵营,那么德国愿意做出保证,日本必定会言而有信、履行和约。

当时,在国民政府高层,有很多政要都建议中国与德国结成盟友,比如孙科、张群、王宠惠、朱家骅、齐峻等等。

在民间,亲德的言论也很有市场,有些学者甚至在昆明创办了一份名为《战国策》的杂志,大肆宣扬德国的成就。一向客观中立的《大公报》在当时也刊登了很多明显亲德的文章。

这些政要和学者的亲德言论,并非是因为他们钦慕德国法西斯的价值观,而是由于英美等所谓的民主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漠然无视和落井下石,伤透了他们的心。

尤其是英国,在1940年7月份还威胁中国,如果中国拒绝对日和谈,那么英国将无法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

而当中国政府拒绝了英国的胁迫后,英国居然还真的就关闭了缅甸路。面对这种困境,蒋介石在7月18日的日记中给自己打气,“余以四川为中心,尚有百万基本军队,倭其奈我何?”

日本见英国的劝说不起作用,就转而去求德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德国当然也希望日本能够从中国战场尽快抽身,帮助德国一起对苏或对英美开战,减轻德国的外部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出面邀请中国加入轴心国阵营的动机。

▲抗战前德国帮助中国建立的德械师

但是德国似乎忘了,早在1938年初,德国就已经当过一次和事佬。当时日本委托德国向国民政府提出和平建议,蒋介石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鉴于德国与中国之前的关系不错,所以就只是委婉的告诉德国大使,以后倭寇要是再提什么和平建议,你别再帮它传话了。

说完轴心国,我们再来看另一边的英美,它们之间只有着松散的友好关系。

丘吉尔向美国请求军事援助,罗斯福也只是开了很多空头支票。1940年上半年,在纳粹德国凌厉的攻势下,法国迅速投降,西欧彻底沦陷,使得英国此时自身难保。

而美国政府由于受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约束,短期来看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作为。

此时的蒋介石,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是应该听从孙科等人的建议,对日和谈,然后加入轴心国阵营,还是坚持拒绝对日和谈,选择站在不靠谱的英美的一边?

二、中国的抉择

事实上,自1937年中日开战以来,蒋介石并没有没有完全拒绝与日本和谈。甚至在1938年底之前,主和派还可以在政府内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蒋介石同意和谈的条件是,日本必须无条件的放弃七七事变以来的全部侵略成果,而且必须重申保证尊重中国领土和行政权的完整,否则免谈

蒋介石的强硬态度让汪精卫等人感到深深的绝望,他们认为只要蒋介石还在领导国民政府,中日之间就完全没有和平的希望。

况且,好不容易吃到嘴里的肉,要全部吐出来,日本人当然不可能接受。

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他1940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分析日本的处境,“以其所牺牲,获得占领与惨淡苦痛所经营(土地、物资、事业、努力)之锦绣美丽之中华,如何能随便轻易而放弃,而归还于我焉?”

所以,中日和谈,必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不过迫于形势,日本人没有放弃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合约的奢望。因为日本原以为很快就可以打垮国民政府,逼迫国民政府绝望,丧失抵抗意志,然后会跟日本签订一个类似于《马关条约》那样的丧权辱国条约。

但是天不遂人愿,侵华战争打了好几年,国民政府并没有被打垮,这使得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长期的战争,在不断的透支着日本极其有限的国力。加上日本在诺门坎冲突中被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吊打,导致日本政府的不安全感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日本四处出动,张罗调停战争。他们先后游说意大利出面调停、英国出面调停、德国出面调停、美国出面调停,上下乱窜,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这些国家的调停工作无一例外都碰到了一鼻子的灰。

诚如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所言,和平比战争要困难一百倍,因为和平只能牺牲受害者,但是并不能满足侵略者。

胡适还警告美国政府,任何日本可以可以接受的和平,都不可能是一个公平的和平,而只能是一个远东慕尼黑协定的翻版,只能严重伤害美国的声望。

除此之外,蒋介石等人拒绝加入轴心国集团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原因。

其一,蒋介石并不看好德国未来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选股时,一定要去了解目标股所处的上市公司的信息,重点分辨哪些公司存在负面信息,有负面的可以剔除。

早在1939年4月,蒋介石就已经意识到德国有问题,他在日记中认定希特勒骄兵必败,“希脱勒演说骄矜得意,目无世界,其败焉必矣”。德国入侵波兰后,蒋介石又对波兰人民表示同情,“希脱勒之肉其足食乎?”

其二,选股时要看公司与同类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公司有哪些突出特点。

蒋介石反驳孙科的一个理由,就是德国是陆军强国,但并非海军强国,如果与德国结盟,德国的海军势力是根本无法进入太平洋地区协助中国的。

而美国和苏联的基本国策都是反日,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则美国重整军备后,必然会让日本落于下风。

其三,选股时要关注政策动向,结合行情的发展和个股时机情况分析。

轴心国股的上市,使得美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丘吉尔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曾对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说,轴心国的成立使得国际局势大为明朗,也使得美国孤立主义分子气焰大受打击。

也就是说,美国一旦增加军备投入,则未来行情可能会暴涨。

其四,蒋介石在日记中分析,苏联为了防止中国加入轴心国阵营而完成对苏联的包围,很有可能会加大对延安的支持力度。

蒋介石对延安充满了戒心,他怎么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呢?所以蒋介石当然要果断的拒绝德国的邀请。只要苏联愿意,中国应该特别强调中苏关系。

在长线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关心的是公司业绩的增长以及股价的上涨,而只有坚定的投资理念以及足够的耐心,才能获得长线收益。

所以,蒋介石在1940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针对日、德、意三国同盟以后的局势做出决策,其中,“中倭媾和为“下策”。

以倭对华侵略之野心,及其对中国积极移民之状况,绝非一纸和约所能令其履行与撤兵;而且世界战争未了之前,何能使其对海南岛等沿海岛屿之交还?我能巩固西北与西南之根据地,倭寇亦无力西侵”。

第二天,他又正式提出了一份文件——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目的是联合英美共同对抗日本。他还把自己的方案告知德国,借此打消德国的妄想。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蒋介石选股选的非常正确。虽然当时在汪精卫等人看来,蒋介石无疑是陷入了中国必胜的幻想世界中执迷不悟。

▲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仪式现场图

三、日本的抉择

股市中有个规律,就是高收益同时意味着高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陷入被套的境地。

相比较中国在选股时的谨慎,日本在选股时就显得太急功近利,以至于当轴心国集团成立后,蒋介石嘲笑日本军人的愚蠢,竟然妄图运用德国力量说服中国政府终止抗战。

其实,蒋介石不应该只嘲笑日本的少壮军人。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官领袖,如首相近卫文磨、外相松冈洋右等,都积极推动日本加入德意同盟。

例如1940年7月,近卫文麿组建新内阁时,松冈向近卫文麿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敦促日本政府利用德国在欧洲肯定会获胜的有利形势,来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不过,蒋介石的总体判断没有错,日本仓促间加入轴心国,极大的恶化了它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将自己绑上了纳粹德国的战车。被套牢后的日本,以后只能跟着纳粹德国同生共死,再无转圜腾挪的余地。

日本选择加入轴心国,还不算最糟糕的投资决策。最糟糕的是,日本既然买了轴心国股,却还想着再买点英美股。

1939年7月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废止美日两国的贸易协定,尽管日本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但是依然选择忍气吞声,谋求与美国达成和解。

轴心国协定成立后,松冈洋右还在幻想日本将在取得苏美理解的基础上,在亚洲建立霸权。

国际政治毕竟不是真正的股票市场,它不允许你左右逢源。一方面,日本看到德国轻而易举的就打败英法联军,攻陷西欧,就迫不及待的与德意结盟,生怕结盟晚了就分享不到胜利果实,一方面却又寻求跟美英达成妥协,尽量避免双方撕破脸皮。

美籍日裔历史学家入江昭研究认为,美国问题日益增加的重要性,证明了日本关于“东亚新秩序”的所有官方论调的虚弱性,以及日本政策潜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日本盘算着两边都讨好,两边都不得罪,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在这场大国的博弈游戏中,没有中间地带。

既然你已经加入了轴心国,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已经站在了英美的对立面,再无自由腾挪的空间。从此,日本的命运将会更加紧密地同德国的现实和潜在对手,尤其是美国的政策与战略联系到一起。

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最早意识这个问题,他认为日本如果不能言行一致,将会导致德国对日本的失望。

日本发挥不了在亚洲牵制英美的作用,德国就有可能转而同英国,甚至美国和解。这将意味着日本试图分化西方国家政策的失败,此后日本将会面临一个联合起来的敌对的西方列强联盟。所以,大岛浩劝说松冈洋右,日本政府应该立即放弃所有与美国和解的努力。

然而,由于日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支并不稳定上行的股,这意味着日本此后无论偷不偷袭珍珠港,美日都将会有一战。

▲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

1940年下半年的国民政府,没有像日本那样,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弊。

这跟股票投资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时,通常只关注股价的高低,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往往具有超出行业同等水平的盈利能力。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更大的获利空间。

战后,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且还从一个贫弱无力的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中国从此由一个世界舞台上不起眼的小配角,正式走向舞台的中央。

蒋介石一生也许犯过一些错误,但这个决定民族未来的抉择值得尊敬。

参考资料:

1、(美)齐锡生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事业中的转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美)入江昭《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 1941-1945》,中信出版集团,2019版

3、蒋介石日记(1915-1945)

4、(美)约翰·托兰《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

蒋介石的一生,做了很多大事,但是他从不为自己辩解,更多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时代的不幸,是世界文化让人类走向了无情的战争。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对日本的态度有了哪些转变?开罗会议召开后,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有了什么变化?

知之×中信书院推出好书快听专栏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扫描下方二维码,发现“知之”微信频道,每本15分钟,带你读遍精选好书,获取最优干货知识。关注我们,更多精选文化内容为你呈现!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