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揭秘:大清帝国末日的唯一赢家


来源:凤凰网知之

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1912年1月16日这天,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袁世凯没有发表长篇大论,他只是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rdqu

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1912年1月16日这天,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袁世凯没有发表长篇大论,他只是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清帝宣布退位,中国走向共和,袁世凯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登上了人生巅峰。

袁世凯既没有曾国藩那样的进士功名,也没有左宗棠那样的赫赫军功,他也不是荣禄那样的王公贵族出身。为何他能继慈禧太后之后,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人物,以至于可以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成为朝鲜太上皇

袁世凯有一个优点,就是 善于审时度势,不会一条道走到黑。

1876年秋,袁世凯赴陈州参加乡试,不中。1879年秋,袁世凯再次乡试不中,气急败坏之下,他将所学书籍付之一炬,并表示“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

尽管袁世凯读书很勤奋,但是连乡试都两次考不过 ,说明他确实不适合走科举这条道路。因此, 他选择及时止损 ,不再投入更多的机会成本,其实是一项明智的选择。就像洪秀全如果坚持考试,那么他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吃香喝辣的“天王”。

自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朝廷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天国所需要的巨额军费,就向富商大贾出售功名和官职,导致科举制度本身的神圣性被严重销蚀。而且那些不经过正常考试渠道获得功名的人,由于经济背景强大,反而更容易获得官职。那些寒窗苦读获得功名的人,却往往一辈子只能做个“候补”,得不到实际的职位。

科 举制度本身既然无法保证体制内人员的利益,那么这种制度的正当性和吸引力自然会大不如前。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会在没有多少心理斗争的情况下,就轻易地放弃这条上位之路。

在当时的社会上,军功集团也挤占了很多的官职 ,袁世凯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条可以实现荣华富贵的道路。因为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对后来成为山东提督的淮军名将吴长庆有恩,1880年,袁世凯便投奔吴长庆,加入庆军。吴长庆为了报恩,对袁世凯也十分照顾,优待至极,还给他请来张謇等名师,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特意强调“今留慰亭读书,所以报笃臣也”。吴长庆还想让袁世凯继续考取功名,但是袁世凯此时早已心猿意马。

从袁世凯加入庆军的那一刻,幸运女神便接二连三的亲吻他,他的人生也像是开了挂一样,一路扶摇直上。

▲朝鲜高宗李熙

1882年,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应兵变夺权,清政府决定出兵平乱 。当时,朝鲜的实权掌握在李熙的王后——闵妃手上,她和她的家族都是亲日派,而夺权的大院君却是不折不扣的亲华派。清政府不分青红皂白,晕头涨脑,竟然派兵去协助闵妃,诱缚大院君至保定拘押。这样的脑回路,跟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推翻亲苏的阿明政府如出一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是, 清政府莫名其妙的决策却为袁世凯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 。袁世凯便跟随吴长庆的部队前往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他在协助吴长庆拘捕李昰应之后,便自诩精通军事。此时,朝鲜国王李熙立意维新,便邀请袁世凯负责朝鲜新军的编练工作。

其实,袁世凯是一个连乡试都过不了的书生,他懂什么军事?可是, 他在庆军中耳濡目染,早已摸清了庆军的组织结构等章法 。于是,他便按照庆军的规格草订制度,编选壮丁。他首先建立国王的亲卫军,加强朝鲜王室的地位,然后组织镇抚军,加强朝鲜政府的地位。李熙对于袁世凯的新军编练工作非常满意,还敦请袁世凯移居朝鲜的三军府居住,以便就近指挥和督练新军。

至此,袁世凯成为朝鲜王国的太上皇 。同时,他也受到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认为他是“后起之秀”,而袁世凯也赶紧抱住李鸿章的大腿,左一声“李中堂”,右一声“李北洋”,甚至还越级向李鸿章直接汇报。1885年,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清政府又封袁世凯为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但是,太上皇的日子没过多久,日本人便在朝鲜加紧挑衅,战祸一触即发。袁世凯知道如果再不回国,自己有可能就要成为日本人的俘虏,于是他在八天之内连发六个电报,请求速调回国,并准备“改装易服,搭乘美国商轮返国”。恰好这时总理衙门也想进一步听取关于朝鲜形势的报告,便同意袁世凯回国。

二、靠编书争取练兵权

袁世凯回国后,仍以温处道职务留京,充督办军务处差委。

随着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节节失利,朝廷上下形成了要求编练新军、整顿武备的强大社会舆论 , “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 。清政府高层也认识到过去湘淮军的那一套军制已经彻底崩坏,必须要向西方学习最先进的军事制度。

▲《日清战争锦绘 · 平壤攻击我军敌垒被拔》

自镇压太平天国以来, 诸多清政府权力系统中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袁世凯当然深谙这一点 ,此时,他看到了打造自己嫡系部队的天赐良机,那就是负责编练新军。

为此,他迅速“招致幕友,僦居嵩云草堂,日夕译撰兵书十二卷,以效法西洋为主”。他在参照西洋军制的基础上,编写了很多练兵办法及营务饷章,上书督办军务处。这些章制包括《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募订洋员合同通稿》等。

袁世凯把他编写的这些练军文字印刷成册,向当朝显贵散发,几乎人手一份。如此一来,满朝文武便都知道有袁世凯这么一个“知兵文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纷纷上奏,说袁世凯“年正力强”、“志气英锐”、“任事果敢”等等,如果派他负责练兵,则一定练有所成云云。军机大臣李鸿藻还“尤激赏公,以公家世将才,娴熟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

最关键的是,袁世凯看到李鸿章已经成为众口唾弃的卖国贼,明白他的大腿此时已经不能再抱。于是, 袁世凯积极接近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兵部尚书荣禄 。为此,他“层叠纳交”,上下贿赂,终于打通了关系,将自己的小册子送到了荣禄的手中。

果不其然,袁世凯受到了荣禄的赏识。

▲定武军

就在这时,幸运女神再一次降临。

1894年,在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遣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以德国陆军操典编练" 定武军" 十营,计4750人。该军各级军官多为淮军将领,另外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曹锟等担任教习或军官,并购买西洋先进武器,期望以新式装备、新法训练形成新的军队阵容。

这时,胡燏棻被调任去督办津芦铁路,小站需要新的负责人来继续编练新军。 1895年10月22日,督办军务处亲王奕䜣、奕劻会同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荣禄等联名奏请,委派袁世凯接替督练新建陆军:“臣等公同商酌,查有军务处差委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戎机,前驻朝鲜,甚有声望。其所拟改练洋队办法,及聘请洋员合同,暨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均属周妥。相应请旨,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

奏折很快得到光绪帝的批准,袁世凯奔波权门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1895 年 12 月 16 日,袁世凯前往小站,接管定武军。

三、打造“袁家军”

打一开始,袁世凯就下定决心要将小站的定武军变为自己的私家军 。为此,他把笼络部下放在特别突出的地位。

▲身着军服的袁世凯

其一,他招集党羽,网罗人才,建立幕府 。他任命自己拜把子的兄弟徐世昌兼管营务处;任命胡燏棻时期的小站旧人曹锟、段芝贵、卢永祥等担任领官、统带等职务;任用一些甲午战争败将,如张勋、倪嗣冲等人为将领,这些人本来被清政府指定“革职永不叙用”,此时被袁世凯起用,自然对袁世凯感恩戴德;袁世凯还在小站开设武备学堂,从中挑选优秀学生,如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王占元等任各营哨军官,这些军官都有着浓厚的北洋派系观念。

而且, 各级军官的官禄升降都取决于袁世凯的个人决定 ,只有他觉得你顺从、听话,你才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小站新军的所有军官都要讨好和依附袁世凯,而不是紫禁城里的皇上。

经过这一番改造,新建陆军成为一个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利益集团。

其二,他非常重视对军队官兵的“思想教育” ,每日操课前后,军官都有“三问”,第一问:“我们吃谁家的饭?”所有士兵齐声回答:“袁宫保的饭!”。二问;“我们穿谁家的衣?”齐答:“袁宫保的衣!”第三问:“那我们为谁家死,为谁家出力?”齐答:“为袁宫保死,为袁宫保出力!”

由此可见袁世凯的无耻,因为小站新军的军饷都来自清政府的户部拨款,怎么袁世凯却变成了士兵们的衣食父母?

袁世凯还在各个营房里供设他的“长生禄位”,士兵们每天都必须对着牌位叩头行礼。在这种仪式中,士兵们不知不觉的就形成“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心理。

其三,他刻意打造自己重视官兵福利,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获得士兵们的敬畏和爱戴 。除了提高士兵们方方面面的待遇——反正都是花朝廷的钱,每次发饷,他都亲自监督营官,把军饷足额发到士兵手中。这种做法还杜绝了旧军队吃军官空额,克扣军饷的劣习。他经常深入各营,接近下级军官和士兵,与他们拉家常。他能叫出每一个军官、幕僚,甚至普通士兵的名字,让他们非常的感动,原来领导这么重视我——现代很多成功学都把总裁能喊出每一个员工的名字视为企业成功的秘诀,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袁世凯小站练兵

他还经常亲临现场观看部队操练,有一次要阅兵时下起大雨,有人要给他打伞,他坚决不让,说:“士兵都在雨中,我怎么不能”。士兵们看到统帅屹立于暴雨之中纹丝不动,很快就恢复了整齐。

当然,袁世凯将小站新军变为“袁家军”的手段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在袁世凯的苦心经营下,新军的将领成为袁世凯死心塌地的爪牙,新军的士兵成为为袁世凯效忠舍命的工具和奴才。

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练军颇有成效。在他所施行的一整套新式的练军方案中,原来八旗、绿营等旧制被放弃,强调士兵训练的严格性,注重武器装备近代化和标准化,让小站新军真正成为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1896年,荣禄到小站检阅了新建陆军后,上奏光绪帝,“近年所见各军,尚无出其右者。”其他朝廷要员在观看了小站部队的操练后,也都高度评价:“一举足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

不仅朝廷大员给小站新军点赞,就连外国军官也给小站新军五星好评,1998年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访问中国时,参观了中国军队的几个军之后,认为“按照西方的标准,袁世凯的部队是大清帝国唯一装备齐全的军队”。

然而,这支部队的内在,依然是“兵为将有”,依然是“忠君”、“尽孝”,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比起湘军和淮军,其守旧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 1899-1901年间的中国军队,左侧两人为新建陆军

四、庚子国难的大赢家

戊戌变法,对于袁世凯来说,是一个险象环生的激流。

台湾“中研院”院士黄彰健教授经过考证,认为戊戌政变并非起因于袁世凯告密。这一点,后来茅海建教授在查过档案后也表示赞同。

但是, 袁世凯却因为告密一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从此官运亨通 。在变法之前,他任正三品直隶按察使;变法末期,被提拔为正二品侍郎候补;政变一年过后,升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从此执掌一方军政大权。

青年学者羽戈在《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中认为,“是以论戊戌变法的受益者,袁世凯必是其一,而且极有可能是最大一个。”此言不虚。

不过,袁世凯的好运还在后头。

1898年,慈禧的示意下,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加强京师和近畿防务,威内御外。武卫军分为五大部分,聂士成之武卫前军,宋庆之武卫左军,袁世凯之武卫右军,董福祥之武卫后军加上荣禄自己的武卫中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这支军队都堪称是大清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1900年,由于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合流,引来八国联军之祸 。武卫前军、武卫左军和武卫后军都陆续赶到天津,抵抗联军的入侵,而武卫中军则坐镇在京城。战斗力最强的武卫右军,之前和袁世凯一起调到了山东,没有参与战斗。虽然他曾经答应要派遣3000人的部队入京协助防卫,但是他随后又借口这3000人训练不足,无法出征。

▲德军士兵手执被丢弃的义和团旗帜

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武卫前军、武卫左军、武卫后军、武卫中军基本全军覆没,再也难成建制。于是, 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成为新建陆军硕果仅存的一支。而大难之后的清政府,所能依仗的现代化军队,也只有“袁家军”了。

一年之后,李鸿章在郁愤中吐血而亡,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跟李鸿章、张之洞同一个级别的大佬。此后,袁世凯以小站练兵为基础,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六镇,后改称为北洋陆军重新编制,总兵额达7万人。因为手上掌握了大清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清政府不得不对他百般恩惠,于是,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

庚子国难,无论是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对于大清政府,都是一个惨痛的悲剧。然而,袁世凯在这场悲剧里却成为最大的赢家。

袁世凯手握重兵,引起清政府满洲贵族的不安 。但是此时袁世凯所打造的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不是没落的满洲贵族所能控制的了。慈禧太后在世时,清政府尚且还能镇得住袁世凯。慈禧太后逝世后,满朝文物皆是昏庸无能之辈,这些人无论是玩阴谋诡计,还是拼政治资本,都完全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所以,当袁世凯以退为进,解除一切官职 ,称疾返回河南老家之后,仍在遥控整个北洋集团。 他对朝廷中枢的所有举动了如指掌,只要机会来临,他就可以立即东山再起。

▲电视剧《走向共和》,孙淳饰演袁世凯

回顾袁世凯的上位之路,一是他的确会审时度势,争取一切成功的机会,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二是他的运气一直非常好, 尽管中间有过一些波折,但最后都安然度过,我甚至怀疑,历史是不是有意选择了袁世凯。

参考资料:

1、于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

3、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郑彭年《甲午悲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自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后的2000多年,无论历史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封建帝王们对至高无上皇权的追逐和维护都是竭尽全力的。“贵为天子”的帝王们,生前不遗余力追寻长生不老的仙丹,企盼永享荣华富贵,死后亦难舍奢华的气派,把皇陵建造得胜似金銮殿。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后分别修建了东西两大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东陵和西陵都分别埋葬了哪些皇帝皇后,哪些阿哥公主呢?扫描图中二维码,我们一起来听

清代皇陵秘闻录(清西陵)

了解清代帝王后妃那些鲜有人知的宫闱秘辛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责任编辑:王晓笛 PSY172

  • 7
    好文
  • 0
    钦佩
  • 0
    喜欢
  • 0
    泪奔
  • 1
    可爱
  • 4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