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年薪100万不如月薪2000,父母眼中体面工作是什么?


来源:凤凰网知之

配图|《工作Il Posto》剧照能选择职业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这同时也是可以破坏他的计划、使他陷入不幸、甚至毁灭他一生的行为。——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配图|《工作Il Posto》剧照

能选择职业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这同时也是可以破坏他的计划、使他陷入不幸、甚至毁灭他一生的行为。——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两天,“亿万土豪花费650万美金中介费让女儿进斯坦福大学”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人们热议的除了赵家故事,还有赵雨思的人生目标。

她是这样说的:“学成之后回国报考公务员,改变(教育)不平等的现状。”

“普通女孩”斥巨资上名校,毕业之后好当公务员,这心愿听起来像玩笑,却又真实的很。“体制内”三个字,在国人心里,从来都自带光环。

父母眼中的工作鄙视链

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今的不孝也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务员、不考研”。

在父母眼里,只要你不是公务员,哪怕你月入百万,也是不稳定;你要是进个事业编,就算月入五百,都觉得一切会好起来。

但这种被社会公认为“父母眼中的体面工作”,更像是爸妈圈里的“职业鄙视”现象。

小地方的职业鄙视链是这样的:

公务员>事业编>教师>个体小老板>大学生村官>合同工>打工者;

大城市的职业鄙视链是这样:

高官>大老板>政府中高层>大企业中高层>小企业中高层>公务员>普通白领>个体小老板>打工者。

但这些标准到了父母眼里,就简单多了:除了体制内,其余全是打工的...

人在江湖,难逃鄙视

鄙视,占据着人们生存的每一寸空间。

富人看不起起早贪黑的工薪阶层,工薪阶层又起瞧不起艰难求存的底层群众。

城区的鄙视郊区的,京籍的鄙视京户的,十一生肖的鄙视属羊的...

钱钟书曾在《围城》提到:“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语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的学生,社会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而处在鄙视链底层的教育系学生无可奈何,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鄙视的刀,类似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以下的“>“表示鄙视)

读书鄙视链:哲学>世界名著/社科经典>通俗小说>成功学/鸡汤>中国教科书>教辅资料;

城市鄙视链: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其他;

电视剧鄙视链:不看电视的>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陆剧>泰剧>越南剧;

游戏鄙视链:不玩游戏的>星际争霸>魔兽世界>DOTA>吃鸡>LOL>王者农药>消消乐;

朋友圈鄙视链:看戏>看书晒星巴克>日常秀恩爱晒娃>自拍美颜九宫格>晒包晒车炫富>求赞求转求投票>一天至少推销10条代购产品>谣言鸡汤震惊类;

工作鄙视链、教育、相亲、专业鄙视链,无处不在,任何人都无法从鄙视游戏中抽离出来。

差距是鄙视链产生的根源,价值观偏差是鄙视链产生的最大推手。

这些链条好像早已标注好“高低段位”,不管你在哪一层级,只要你还受别人评价,只要你勇气与父母决裂,就必须参考父母对于体面工作的定位。

不然,连男朋友都找不到。

父母对体制的迷之崇拜

从表面上看,体面工作鄙视链展示的是青年人父母当下的职业价值观,但更深层次的却是体制带来的“伤疤”展示: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福利保障...

长久以来,它们都以各种面目隐藏在社会周边,大多时候,人们都习惯性视而不见,甚至掩耳盗铃。

但只要有机会,都会往里挤,有的父母甚至愿意花钱去买岗位,因为,体制内的工作兼具体面和便利。

“在我小的时候,整个社会最体面的生活就是在这种大的国企里面上班。“贾行家在《纸工厂》的演讲中感叹:“在那个时代,人人都会努力地把自己的亲属都办到工厂里来,然后大家像鸡犬一样升天。”

除了享有正常收入以上的高福利和津贴,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也都免费。

领着医院发的高压锅,推着自行车,进去出来,人人都是白白胖胖高高兴兴。

一人“得道”,全家跟着享福。

按贾行家的话说,她妻子在厂区长大,小时候根本不知道洗澡、理发、吃冰棍要钱,因为当时厂里有一个水龙头:“每天到了下午的一个时候,里面就会哗啦啦流出来橘子汽水,全厂的人都可以拿着桶去接。”

改革开放第41年,国内市场发生巨大改变,但对出生于疾病肆虐,物质匮乏的年代的老一辈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填饱肚子更重要。

时至今日,他们仍坚信:进入体制,就像拿到一张登上诺亚方舟的船票,只要上了船,便可安稳一生。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等数十位学者对11个省、直辖市的2.58万名公务员进行了薪酬福利调查。

调查结果证实了社会舆论对公务员福利丰厚的印象:“低工资、多补贴、多福利”。

比如,绝大多数手握权力的中高收入公务员都能轻松申购经适房;比如在外资企业工作,月薪是8000元,收入完全是现金;

但在政府机构工作,月薪收入虽说只有2000元,实际收入却可能达到8000元。两者在纳税时,一个是按8000元收入计算,一个却是按2000元计算。

也就是说,当时的公务员的收入看上去偏低,但实际上他们还有其他形式福利和收入。

据2013年数据显示,不同身份个体的贷款申请成功率截然不同,大型国企职工成功率为70.3% ,公务员为64%, 而普通企业员工仅为18.2%。

明显的财富收入和资源优势,一直给父母这代人暗示:公务员是铁饭碗,体制内的工作靠近权利和资源分配中心,稳定清闲。

抛开先天优势不谈,父母对体制内工作迷之执着,与彰显身份地位需要相关。

马克斯·韦伯认为:“身份指的是生活方式,它还指社会尊重,也就是依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赋予他或她以尊重和仰慕”。

不管七大姑八大姨摆脱办理银行业务,还是邻居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排不上号,自家孩子能给安排,脸上就有光,活着就有面。

体面工作背后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从前物资匮乏的时候,生存与温饱都是难题。在野外生存的狼,即使很拼命的寻找食物,也会常常挨饿,甚至饿死。

而家中的爱犬,因为有主人的照料,即使再困难,也不至于饿死。只不过比起在野外奔跑的狼而言,狗没有那么自由。

于是狼会羡慕狗的生活,老狼还会跟幼狼说,你看,狗的生活多好,有吃有喝,饿不死,你以后也去做只狗吧。

于是网友调侃说:那个时候,体制内是"狗",体制外是"狼"。

但是后来,改革开放了,体制内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父母的老眼光是没变的,他们依然觉得,稳定、踏实,才是最好的。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体制内的许多工作,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欲哭无泪”的基层公务员

哪有什么朝九晚五,上班喝茶看报的悠闲日子。

“低薪”是公务员的历史传统。手里没多少存款,又还有房贷,孩子和老人赡养,就不可能安稳清闲,即便有丰厚的补贴和福利,也是杯水车薪。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个2002年本科毕业的狱警,在2015年的工资可能也只有3000元左右。更不要说很多乡镇的公务员工资都只有两三千的水平。

“被高压统治”的急诊科医生

与公务员身上背负的压力相同,医生是一项高度紧张、神经随时可能紧绷的工作。

一名医生要想独当一面,必须熬过三个阶段:住在医院、住院总医师、总住院医师。

而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只要轮到值班,就没有白天黑夜,即便精疲力尽,铃声一响,也必须去战斗。

早年间,某医院急症科接到一个面目全非的重伤患者,于是紧急呼叫某急诊科上级医师参与抢救。

但令人心痛的是,熟悉的手机铃声竟然在伤者的口袋中响起...

意外发生当晚,这位医师曾急急忙忙从家里赶到医院参加会诊、抢救病人。晚11点多,当病人病情稳定后,刚出医院,就被小车撞倒,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为评职操碎心”的老师

奔波一线的医生,闲下来一看到长凳子,就有躺上去的冲动。360行,行行都艰辛,每年跟着休寒暑假的老师也不例外。

大学职称评审规则年年变,可能导致有些教师总是赶不上趟,但“不评不甘心,参评很操心,落评更灰心。”

做研究、申请课题、发论文……所谓的大学老师时间自由,都花在了评职称上面,加班、熬夜通宵是常态。

我认识一个哥哥,是某县城高中体育老师,收入稳定,但他已经跟老婆异地6年。为什么孩子老婆不能生活在一起?因为老婆在隔壁县的银行上班,之前还费了不少劲才被录用...

大人们眼里的体面工作,在许多人心中却是想逃又逃不开的木笼。

国人对待体制,就像钱钟书里的《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一面是年年爆满的公务员。一面是想离职却不敢的“老人“。

余毛毛,某城市公务员,在一间昏暗灰色而又不通风的五层大楼里办公将近20年。

除了为来访的职工盖章、解释政策,解释不通时还得挨骂,遇上年纪大的端茶倒水,她还负责撰写各式各样的文字材料,有的甚至没任何技术含量。

她坦率地说,自己并不热爱工作,因为它单调、枯燥、繁琐、吵闹……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怯懦和无能,又担当着一份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求稳,早就甩手离开这样的地方了。

但这思想在大多数父母看来,简直是幼稚。在父母那个年代,公务员是许多人挤破头挤不进去的“铁饭碗”。哪怕是搁到现在,在外说起孩子是公务员,父母自己也会有面子。

但如今的许多变化,大人们也并不该忽视。

一来,体制内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体面,底层岗位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重且琐碎。二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已经不是为了温饱,他们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自我实现。

时代在变,父母却想用三十年前的旧经验,来指导孩子未来几十年的新人生,这两者间能不冲突吗。

其实,无论什么工作,本质是投入时间和精力,换取物质或者精神生活资料。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写过,一对厨子,饭馆打烊后,他们在后厨,自己给自己炒了盘菜,找点小酒,很惬意的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 

他说: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一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

与书中的厨师相比,现实更加残酷。

“快乐工作“与“满意报酬“两方,从来都是互相排斥:令人精神愉悦的工作报酬低,高薪水的工作必须豁上老命。

所以说,父母眼中的体面工作,早已渐渐失去了体面。

而真正的体面是什么?

大概是:一个人有能力以他想要的方式,度过有限的一生。

我们工作、生活、管理的原则有哪些?如何用这些原则搭建算法,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决策?我们该如何实现规划先于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知之×中信书院推出好书快听专栏

《原则》

扫描下方二维码,发现“知之”微信频道,每本20分钟,带你读遍精选好书,获取最优干货知识。关注我们,更多精选文化读书内容为你呈现!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