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秋与战国:两个的时代战争形态有何不同?


来源:凤凰网知之

春秋与战国,总是被人连着脱口而后。然而,即便是这两个时间段直接相连,其战争形态所反映出的社会风貌也是截然不同。短短数百年时间,便将礼仪战争推到了兼并战争的新时代。西周时,由于视野的限制,大多数周人将自

春秋与战国,总是被人连着脱口而后。然而,即便是这两个时间段直接相连,其战争形态所反映出的社会风貌也是截然不同。短短数百年时间,便将礼仪战争推到了兼并战争的新时代。

西周时,由于视野的限制,大多数周人将自己所在的天下视作全部世界。而这个天下,与诸侯的封国还有士大夫的家具有同构的结构。诸侯间的友好与交恶,本质上属于诸夏兄弟之间的家事。作为大家长的周天子,就是矛盾的调停人。

早期的诸侯与周天子不是亲戚就是盟友

由于主要封国的领袖家族要么是姬姓同宗,要么是开国功臣。所以在最初的若干代,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比较亲密,周王与诸侯联系也比较多。但是日久天长之后,诸侯子孙间联系的减少,周天子与诸侯间实力对比的缓慢变化。西周对外作战态势的起伏,以及气候变法登变量等不稳定变量的作用。各种量变积累成的质变就是西周到东周的转折。

周王室东迁到了洛阳,失去了控制天下的中轴线丰镐--洛阳一线的西端。但周王室作为一个实体政权,有自己独立的政府、军队与领土,自然也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尽管衰败,但是作为天下共主的神圣性依旧还在。所以霸主应运而生,作为诸侯中的强者,协助周天子维持诸夏世界的秩序。

周天子赐予霸主以“伯”的称号,意思是霸主是诸侯的大哥。在家天下的思维中,大哥的作用是维持秩序。要做的是惩罚不守礼制者,扶持弱小和即将灭亡的政权。而不是大动干戈地打破诸夏世界的体系。

相应的,作为诸夏世界的对立面,诸侯霸主会去讨伐蛮夷戎狄建立的小国。齐、秦、晋、楚就从周边蛮族政权得到了很多领土。当然,秦晋等大国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客气的讨伐周遗民和姬姓小国。著名的典故“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说的就是早期晋国对同宗诸侯小国的残酷兼并。

春秋时期的霸主 往往都是兼并周边地区产生的

但是这种秩序,最终在诸夏世界的外围出现了松动。楚国屡屡打破礼制,挑战天子,并率先称王。到了春秋末期,各个中原诸侯都出现了大夫把持国政的局面。在中原诸侯停止征战后,由晋楚争霸引发的吴越争霸成为了争霸的主战场。吴国和越国,都先后被中原诸侯和周天子奉为霸主。

由于总体上缺乏周礼文化的约束,所以吴越争霸出现了旧霸主被新霸主兼并的情况。吴国作为霸主,不再能号令诸侯前来救援自己。这是之前的春秋时代锁没有的。

到了战国初年,周王室内乱。在韩赵的干预下,周王室内分化出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所以,继楚王称王之后,周天子的权威再次降低。与此同时,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混战,各个主要战国都在各自的史书中,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观。

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将魏国自称为“夏”,魏王就是夏王。此书论证了三晋大夫崛起壮大,成为诸侯、最后称王的合理性顺序,间接否定了周天子的权威。秦国由于占有周朝发源地,所以面对西边的戎狄时,秦人经常自称为“夏”。

诞生于齐文化的《公羊传》,也将齐国和中原的殷商故土称为“中国”,其他地区是诸夏,而西周故土已经沦为蛮夷之地。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仿效天子自行称王,大有自成一系的气概。

因为没有了最后的思想顾虑与包袱,而且诸子百家中,也不乏“定于一”的宣传造势。所以兼并的态势只会越来越激烈频繁。

公羊传也是齐国本位思维的体现

事实上兼并早在春秋初年就开始了。受传统文化约束更少的周边大国,本身就是不断兼并蛮夷戎狄的产物。甚至那些名流至今的中等诸侯国,比如鲁国、宋国、郑国和卫国等等,本身也在不断兼并更小的三流诸侯国。宋国和鲁国这种历史悠久,爵位较高的诸侯,本身还有附属于自己的小联盟。但这些势力位于中原内线,是为了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得,所以经常出现互相牵制的问题。

也因为这些势力的存在,晋楚两大国的争霸也有了缓冲区与争夺对象。两大国的争霸,很多时候就是围绕着宋国与郑国的归属开展的。为了不打破力量平衡,不招来天下仇恨,这些中等诸侯国没有被灭。

与北方相比,南方的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用兵迅速且兵不厌诈的特点。而且楚国在早期兼并战中,就打了很多攻城战。位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吴越争霸,本身则更加残酷血腥,是更加你死我活的搏杀。

进入战国后,以往各国交界处的蛮族政权已纷纷消失,大国间的缓冲地带是逐渐没有了。位于中原的中等诸侯国们,卫国和鲁国国土萎缩,失去了争霸的可能性。郑国被韩国所灭,宋国遭到了齐国的吞并,各大国之间的缓冲区更少。

于是,韩国和魏国成为了新的中央国家,成为了天下的咽喉和腹心。但是三晋没有就此沉沦。继承了法家文化的他们,迫于危机意识率先变法图强,反而成为了战国早期最有活力的势力。魏国是战国早期的霸主,进而刺激了其他国家的变法运动。这意味着华夏世界的局部统一正在加快生成。

战争模式的变化

随着思想观念与政治格局的变化,军事与战争形态也出现了新气象。

传统的春秋军队主要由国人和贵族构成,从小接受各种文物教育,所以素质相对较高。这才有了讲究个人武艺和仪式感的阵前单挑。由于各国的规模尚未扩大,国家没有形成集权体制,无法极端征集大量资源。

所以诸夏世界的观念犹存,战争的长度往往只有一天。这是为了避免持久战的消耗,也是要避免战争对于农业的干扰。春秋早期冬夏季是不作战的。为了避免搜寻对手,才有了提前在边疆约战的习惯。

到了战国时代,知识从上向下的传播、实体领土国家的诞生和疆域的扩大与冲突的激烈化,有利于战争的集权机制出现了。这与诸子百家中重视功利与实用性的兵家、纵横家和法家有关系。制度的需要又让前者大行其道,这种机制又反作用于战争本身,导致了兼并战争的进一步残酷化和激烈化。

单兵素质的下降 让军队对集团纪律有了新的需求

平民中的国人和野人区别消失。在单兵素质下降的同时,对集体战术的要求呼之欲出。所以战国时代的史书少了对个人武力的描述,多了对将领战功的记载。为了统一,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导致了持久战和攻城战的增加与技术进步。所以春秋和战国时代的战争,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可以说是霸主之争,改朝换代之争,更可以说是文明的变革推进之争。我们借鉴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尤其是从那些过程激烈,规模宏大,韬略超群的战争当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知之×蜻蜓FM推出中国古代十大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带来——

中国古代十大战役

扫描下方二维码,发现“知之”微信频道,我们按照历史时间循序为你一一解析那些改变历史的关键性战役,走进历史,汲取属于你的智慧。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责任编辑:高晓晨 PSY087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